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1)文=

  城记智库  雨林

  如果说历史和文化是长安古都的DNA,而高校则是现代“移民之城”和“科创之城”的根基。

  近些年很多经济大城疯狂“建大学”,是因为高校已超越单纯教育功能,成为城市争夺“知识资本”的核心战场:其布局既是城市能级跃升的“催化剂”,也是区域经济转型的“晴雨表”。

  “高校异地办学喊停”下,高校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将更趋紧密。如何形成“以校兴城、以城哺校”的良性循环,成为未来新看点。

  趋势:顶级高校的新布局

  从“知识经济集聚”和“城市空间重构”两大维度上看,高校新校区既是高等教育资源升级体现,也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风向标。

  近几年,西安顶级高校再迎新校区建设浪潮:“985”的交大创新港已投用,西北工业大学再传规划新校区;“211”的空军军医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等全部定址。

  随着时代变化,顶级高校在新规模扩张下,也承担着新发展使命,地方与高校“共赢”成为核心命题。

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2)
西安598/211高校分布图◎制图/城记地理

  一、知识型高校“聚焦力”:驱动区域价值升级

  新校区通常配置科研平台(如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科技园),吸引等头部企业布局研发中心,从而形成“产学研一体化”。

  可以看到,如今高校新校区更注重与城市主导产业契合度(如科技研发和人工智能)。因为人才培育效应明显,天然成为高学历人才“蓄水池”,助推区域消费升级与创新创业活力。

  比如武汉光谷围绕华科布局“光芯屏端网”产业链,交大创新港形成“校区+园区+社区”科创走廊,西电“未来信息港”将提升电子信息产业。

  二、城市发展的“拓展力”:深度绑定空间战略

  “斯坦福-硅谷”模式,是知名高校与城市“共赢”典范。“高校主导+政府托底+市场参与”三方共建,也将深刻影响城市空间战略。

  比如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,将北航、北理工等高校新校区布局昌平沙河、房山良乡,引导人口和产业向“多点”转移,疏解核心区压力。深圳大力发展光明科学城激活边缘新区,填补原关外区域高端资源空白。

  可以说,高校选址也预示城市未来新空间。从顶级高校布局来看,西咸、高新和城南依旧是最大赢家。

  变化:三座211大学定址

  -空军军医大学-

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3)

  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,在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20所重点大学之一,1997年成为首批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院校之一。

  目前,有九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%、一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‰。国家重点和培育学科19个,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,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,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。

  学校所属各医疗机构均为三级甲等医院,多个附属医院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列前茅。新校区预计今年年底整体竣工,2026年春季搬迁。

  -西安电子科技大学-

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4)

  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,其前身是1931年创办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,1958年迁址西安,1988年正式定名。

  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、8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及7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。2016年来,共获国家科技奖19项(牵头11项,包括一等奖2项)、陕西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。

  2025年2月20日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正式官宣,在长安校区正东与长安区政府共建“未来信息港”。

  -西北大学-

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5)

  西北大学,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;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,2009年成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。

  百年时间来,西北大学被誉为“中华石油英才之母”、“经济学家的摇篮”和“作家摇篮”。目前,地质学和考古学入选新一轮“世界一流学科”建设名单,全球ESI前1%学科从3个增至10个。

  相关公开消息显示,西北大学新校区定址西咸新区沣西新城,位于“中央水脉”的沣河以西岸。

  趋势:西安高校新的外迁潮

  去年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《教育强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》,主要内容包括:

  支持中央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、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建设、在京高校疏解及南疆高校建设、中西部高校(含部省合建高校)建设、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建设、本科高校学生宿舍建设。

  支持“双一流”高校新校区建设,支持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、中外合作办学。

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6)

  西安部分高校新校区投用时间◎制图/城记地理

  在“高校不得异地办学”背后,国家层面的明确支持顶级高校建设,意图非常明晰:

  瞄准“定向投入”,推动产学研结合——可以看到,无论交大创新港、西电信息港还是理工科创城,无不是如此。

  目前,西安拥有普通高校63所(本科大学为44所),位列全国第三。公开数据显示:各类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,占全市10%以上。

  根据「城记」统计,近几年明确、规划或启用新校址有:

西安顶级高校版图:985/211新校区选址,暗藏城市新格局(图7)

  西安部分高校新校区投用时间

  ◎制图/城记地理

  公办类: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安美术学院、西安体育学院、空军军医大学、西安戏剧学院、西安理工大学、西安音乐学院(拟)、西北大学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。

  民办类: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、西京学院周至校区、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周至校区、西安外事学院周至校区(拟)等

  得益于良好的高等教育基底和氛围,西安也是民办高校“福地”。

  毫无疑问,高校已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支点,知识生产空间与城市产业空间深度嵌套。西安,能否演绎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协同演进的新范式,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未来。

  文=城记智库  雨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