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春节,李光熙经历了一个独特而难忘的春节。

该公司在多多跨境的店刚开业几天,客流量不断,每天都有人下单。 由于员工提前休假,他只能陆续去仓库打包、发货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1)

工厂仓库

虽然说自己度过了“最累的一个春节”,但李光熹难掩激动之情。 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忙碌的感觉了。

李光熙是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外贸老手。 大学毕业两年后,他觉得“打工挣不了多少钱”。 于是,他口袋里的1000多元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,监控电子产品的外贸。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生产供应链优势的积累,业务逐渐好转,部分客户单笔订单已超过千万。

去年的好运戛然而止。 受外贸行业大环境影响,李光喜无法承受外贸客户的流失。 面对困境,他试图通过零售自救,但在另一个跨境平台试水失败,欠下了数百万美元。

同样受到业界影响的还有谢鹏。 其主要产品是装饰灯。 其主要客户包括沃尔玛和好市多。 不过,从去年开始,该公司只是裁员以降低成本。 为了维持生产,它进驻了几个跨境平台,利润增加了。 但这个数字太低了,他们急忙求医。 他们甚至投资了超过100万入国美电商,但血本无归。

直到接触了多多跨境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 他们开多多跨境的时候,距离圣诞节只有几天了。 “很多人会提前十多天下订单,才能收到圣诞节的货品。” 根据以往经验,此时已进入销售淡季。

人数的激增,还是打破了谢鹏之前的认知。 订单量从每天几十单,短时间内增加到上千单,“着实令人震惊”。 为了减轻发货压力,公司聘请了多名员工负责仓库发货。 “现在我经常太忙,节奏也很快,饿了就点外卖。”

在经历了疫情导致的停产、运输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后,传统外贸开始陷入更大的问题——订单短缺。

春节过后,不少外商组织包机抢订单。 据业内人士透露,虽然他们抢了一些,但抢完后发现情况依然不太好。

今年2月,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进入2023年,全球经贸形势异常严峻,下行压力明显加大。 我国外贸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、履约不足转变为当前的外需疲软、订单下降。

首当其冲的外贸工厂不得不踏入陌生的领域,将希望寄托在跨境电商上。 谁能最终带领他们走出泥潭,继续他们的出国梦想?

ALL IN 多多的跨境出海梦

“每个工厂工人都有一个跨境到C的梦想。”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2)

说这话的陆辉在深圳宝安一家制造公司工作。 他的老板是潮汕人,有很多业务,其中包括太阳能庭院灯。 庭院照明这一品类国内几乎没有市场,但海外消费者居住的地方大多有庭院,庭院里经常举办派对,因此市场需求旺盛。

户外太阳能灯的单价不高,6盏40多元。 但生产环节较多,单个照明产品涉及的供应商多达四十、五十家。 从太阳能电池板到螺丝,都需要单独的供应商。 经过多年的积累,公司已成为外贸行业领先的制造商和跨境供应商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3)

庭院灯必须通过户外防风、防雨、耐高温等各项测试。

但市场上限是有限的。 随着外贸渠道的拓展,B端业务明显放缓。 公司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。 在他看来,如果能挖掘C端的流量,无疑是一个突破。 一种“降维攻击”。

长期以来,我身边的工厂老板都涉足跨境电商。 他们大多投入了数百万美元,却连水花都没溅起,只能放弃这块“肥肉”。

陆辉觉得,虽然很多工厂老板非常愿意做to C业务,但往往因为之前的认知模式而无法翻身。 他们仍然遵循B的一套思维和想法,很难找到他们。 合适的团队承担这一责任。

去年9月,多多跨境上线后,买家联系陆辉的公司开店。 但出于对运营和库存的担忧,直到11月份他们的销售人员意外开了一家店,他们才正式入局。 今日平均订单量为3000,最大订单量为5000。

陆辉和部门里的人常常后悔自己行动太慢了。 “我们犹豫太久,浪费了最早的红利期。一步都晚了,每一步都晚了。”

每个工厂主在尝试多多跨境之前都会有一个心理挣扎:如果其他跨境平台都不行,还谈什么新平台? 即使您决定尝试一下,也不会有太多期望。 当多多跨境的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时,这些卖家就会感觉自己就像陆辉等人一样,没有早点计划好。

佛山童装商人杨勇对此深有体会。 父母早年在湖南开了一家服装店。 十多年前,他们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佛山开了一家服装厂。

去年11月,经朋友介绍,杨勇在多多开了一家跨境店,主打热门节日销售。 目前,日均订单量为3000至5000份。 “自从接触跨境以来,多多跨境是成长最快的平台”,杨勇事后仍感遗憾。 “如果早两个月,效果会更好。”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4)

在佛山,有大大小小的服装厂5000多家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5)

长期以来,行业生态链的分工,导致工厂和商家只注重生产,不懂运营。 结果,当跨境电商高歌猛进的时候,他们却很难抓住时代红利。

就像杨勇在2015年注意到跨境电商将是一个新的机会,但很快发现当时的跨境模式对工厂卖家非常不友好。 “商家需要负责独立经营卖挂平台,但工厂商家一直负责生产。 他们不明白,我不明白如何在电子商务上销售商品、购买流量或获取资源。”

所以当时杨勇从外贸转向跨境电商的时候,只能给深圳的亚马逊、速卖通、eBay等卖家供货,而且还是接订单、负责生产。

多多的跨境“全托管模式”正好消除了工厂卖家的痛点和劣势。 他们只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、开发和生产,按时交付产品和补货。 对于仓储物流、运营、营销、售后等事宜,由平台的一站式服务全覆盖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6)

目前,多多每天出口跨境包裹超过30万件,日均货物重量约500吨。

这为像杨勇这样的工厂卖家以及大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平等的机会。 “以前在其他平台,产品放到网上放着就很难下单,但在多多跨境,只要在网上就可以下单。 您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证供货的速度和质量。 ”陆辉说道。

此外,多多跨境小单、周转快、即时结算的特点也从各个维度减轻了工厂型卖家面临的压力和风险。

不少工厂卖家透露,以前都是有订单就开工,没有订单就停工。 工人必须正常支付工资,空间必须支付租金。 如果长时间不开工,他们的压力就会很大。 目前订单稳定,规模不断扩大。 工厂在维持日常运营的同时,成本进一步降低。

传统外贸的较大风险来自于还款周期长、货款回收困难。 需要大量人力、长时间谈判的大订单,要么延迟一年半没收到货款,要么发货后遇到问题。 当客户下订单时,钱就立即被浪费了。

蔡芬君是湖北仙桃人,在广州海珠从事女装生产已有10多年。 他做过外贸订单,目前主要做跨境业务。 “以前我们做传统外贸的时候,订单不稳定,配送流程很长。我们有一位来自南非的客户,他从南非发来一个样板给我们生产,但他的样板很可能来自于他的客户,所以这就导致了更长的付款周期。”

杨勇此前有一位海外客户一次性下了160万元的订单。 当时的模式是,客户支付预付款后,他们就开始生产和发货。 然而,最后一批货物到达国外后,客户直接跑了,40万元货款至今仍未退回。

这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。 杨勇的生意越做越大,产品线也从儿童延伸到成人。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,日销量就达到了近千单,团队也从半年前的20人发展到现在的500、600人。

春节回来后,李光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多多跨境上。 为此,他组织了10多人的团队,对生产线进行了调整。 他开设了专门的装配线来匹配多多的跨境业务需求,并对供应链进行审核。 每个配件都经过特殊检查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7)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8)

技术人员对电子产品配件进行质检

鲁辉的公司月销售额比上个月翻了一番,月销售额超过200万。 老板安排了专门的生产线来负责多多的跨境业务。 他还在手机上安装了多多跨境,实时了解门店情况。

不少接受采访的厂商表示,他们之前从未想过在跨境电商领域能够取得成功。 多多跨境这一出海新模式,将他们的奢望变成了现实,将他们的出海梦想承载得更远。 地平线。

从配角到主角

去年11月,蔡芬军的仓库里有大量女装,他眼看着就要损失70万到80万元。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他将产品上线了多多跨境。 没想到竟然出现了很多热销单品,而且还这么受欢迎。 现在。

对于从事传统外贸的工厂工人来说,积压的货物和客户的订单常常让他们心生恐惧。 因为与市场脱节,只能配合客户需求。 但很多时候,客户信息不准确,市场行情波动,工厂却在第一时间不知情,往往导致生产过剩。 杨勇的仓库里还积压着30万多元的货物。

而距离终端消费者太远,使得工厂很难获取消费者趋势和偏好等信息。 “你必须通过客户,然后客户联系消费者。 中间链条很长,沟通效率低。 陆辉认为,外贸中,产品是重中之重,工厂要紧跟市场,不断创新。但由于无法感知C端用户的需求,一直处于“打工”的状态。长期闭门造车”。

与传统外贸不同,在多多跨境,工厂可以直接接触消费者,实时关注市场动态,掌握流行趋势,听取售后反馈,并快速响应——改进老产品,开发新产品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9)

佛山一家服装厂,工人们正在生产童装

例如,鲁辉公司在看到北美消费者抱怨其店内灯具螺丝容易生锈后,迅速调整了供应商。 现在每个螺丝都必须通过盐水喷雾测试,48小时内不得生锈,然后才能组装。 流水线。 以前公司面向B端的产品尺寸都比较大,但现在尺寸和外观会根据多多跨境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。

自从做多多跨境业务以来,李光熙经常盯着电脑查看交易量、买家留言、售后问题。 “人群不同,关注的细节也不同。”

原来的外贸订单主要是客户下的。 由于是在海外线下店、地摊销售,顾客对包装更加重视。 良好的视觉效果会带来更好的销售。 平台订单直接到达消费者,消费者更注重使用效果。 李光熙选择了更加经济环保的牛皮纸包装。 他还根据C端客户的需求,将之前销售给B端客户的电池的充电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一小时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10)

基于前端数据的控制,工厂开发新产品的成功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 陆辉注意到,以前十件创新产品只能卖出一件。 现在,由于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,十种产品中的三四种可能能够销售。 起来。

该平台还将向卖家提供有关捕捉到的趋势和热销功能的实时反馈。 “我们有一种模仿火焰的太阳能产品,但外壳上有图案。 很多跨境买家都给出了建议,表示不仅是外部要做图案,我们在内壳材质上也要改进仿真图案,后来我们就跟进了这款产品。”卢辉说。

杨勇记得,刚开始做多多跨境时,买家通过信息收集提出应该制作什么图案,从而产生了几款热门单品。 现在,他每次推出一款车型,都会跟随平台的需求,一一精准匹配海外市场的需求。 “而且可以提前备货。 独立日款式是提前两个月制作的。 它还可以控制工厂的生产能力和节奏。 工厂每天只需要专注生产热门产品,销售和库存的压力就会小很多。”

买家除了给卖家提供方向,告诉他们哪个品类在哪个时间点卖得好之外,还通过逆向定制模式推动工厂实现定制化生产。 蔡芬君目前店内有70多个秋季款式,其中30多个款式是根据买家反馈定制的款式。

更让蔡粉君高兴的是,目前长跨境交易的利润超过了传统外贸甚至其他跨境平台。 “我以前是做传统外贸的,当海外订单进来时,我报价18元,其他工厂立即报价17元。因为利润一直很薄,所以很多传统订单在业内也被称为地摊外贸”。

据服装卖家透露的数据,有的利润率在30%-50%,最低的能维持在20%左右。 相比之下,海珠女装跨境卖家的利润率普遍在10%左右。

答案很容易拆解:工厂直接与终端消费者进行交易,省去了辛苦操作,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和利润分配,缩短了沟通环节,提高了效率和爆品率,再加上供应链上,平台流量聚合的规模效应,只是增加了工厂卖家的利润。

现在卖挂平台,蔡芬君在海珠的工厂主要生产多多跨境业务,并配备专门的设计师和生产线,及时响应市场需求。 一个版本上线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,最快一晚上就可以完成,生产和备货也不会超过一周。 蔡奋军预计,今年国庆后的服装旺季,正常情况下日均可达1万件。

昔日在幕后默默无闻、专注生产的配角,如今把消费者需求和利润掌握在手中,扔掉所有绿叶,终于逆袭,成为主角。

“做困难而复杂的事情”

因为受益于供应链的长期积累,工厂卖家确实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:他们可以在同等甚至更高品质的商品上做到最低价格。

但to C和to B的业务毕竟是不同的。 例如,前者订单分散,生产制造必须高效、灵活。 随着多多跨境的推广,工厂通过逆向定制以及工厂ERP系统与平台的整合,实现了供应链。 此次升级重塑,为工厂卖家打造爆品提供硬件支撑。

但是,怎样才能创造出爆款呢?

“流量在哪里,热门产品就在哪里”是杨勇常说的一句话。 换句话说,选择合适的平台是第一步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11)

截至今年第二季度,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特木全球下载量已达1.2亿次,其中率先进入的美国下载量已超过7000万次。 另一组数据显示,该应用在美国的月用户基数是SHEIN的三倍,用户日均使用时间为23分钟,而SHEIN的为15分钟。

卖挂平台 外贸老兵李光喜:“真的蛮震撼的”(图12)

8月,多多海外支援计划来到佛山

此外,自去年9月上线以来,多多已进入跨境国家和地区,覆盖北美、大洋洲、西欧、拉美、东欧、日韩、东南亚和中东。

不少卖家表示,店铺业绩主要来自欧美市场,但随着多多跨境站点的增多,其在各地区的营收也在稳步上升。

回顾多多多一年来的跨境业务,杨勇将自己的爆款经验总结为几个方面:

首先,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。 在品类和产品上,选择稍微复杂一点的,以增加议价空间。 “大家都在做简单的模型,竞争是最激烈的。 平台上有复杂的模型。 差距还是很大的。”

其次,受欢迎的产品在任何平台上都是受欢迎的。 根据市场上流行的产品进行开发时,胜率会很高。 收集热销数据一定要有逻辑性,比如提取出市场上热销产品的品类、颜色、款式,然后分析哪些元素引爆了产品,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一般就能成为新的热销产品。 。

第三,新品的不断推出也会增加爆款的机会,而且速度不能太慢。 此外,新商家倾向于采用小订单、快速反应的模式来强​​化供应链能力。

最后,不要做广度,要做深度。 专注一点,像他只专营童装,以此为中心拓展市场,建立壁垒。

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卖家都提到必须做困难而复杂的事情。 换句话说,只有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。

谢鹏等人去年作为第一波商家进入多多跨境后,为平台客户开发了“大G灯”电子产品,可以给手机快充、播放音乐等,运费180元元至210元,商店每天营业。 销售量达到5000份订单。 杨勇的研发和工厂已经在设计带有南瓜和涂鸦元素的服装,提前为万圣节和圣诞节销售做准备。

杨勇更大的野心是实现品牌化。 未来,他一定要打造一个有调性、有风格、有辨识度的品牌。 在此之前,他必须做好原始积累,不断发展壮大。 “当市场成熟时,与他人竞争。” 说到硬实力,我们一方面有经验,另一方面有资金,后顾之忧就会少很多。”

在买家的支持下,蔡芬君的店开始尝试品牌路线,推出了Sia服饰品牌,专注于差异化产品的生产。

除了卖家实现出海梦想外,他们所在的产业带也在多多跨境的支持下进行转型升级。 杨勇、蔡奋军等人发现,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做多多跨境。 除了外贸老兵之外,还包括不少1995年、2000年出生的年轻面孔。

在他们看来,现在是卖家入市的最佳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