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贴“广告”、夸大标题、包装新闻报道截图……记者近期调查发现,不少商业新闻资讯类APP非法发布广告,甚至充斥大量假冒产品。 点击新闻应用上的广告,会跳转到海外手表销售网站。 卖的“顶级表”都是高仿。 然而,在提出投诉后,广告仍然存在。 (《检察日报》7月29日)

不标“广告”标题夸大其辞、擅用新闻报道截图包装(图1)

如今,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。 新闻资讯类APP众多,竞争激烈。 但有些APP打着新闻信息的幌子“卖狗肉”,实则推送广告或商业软文。 还有自媒体文章、“标题党”甚至来自非正规渠道的网络谣言,不仅扰乱网络舆论场的正常秩序,还可能给用户造成财产损失。

不标“广告”标题夸大其辞、擅用新闻报道截图包装(图2)

用户下载并使用新闻资讯类APP是为了获取真实的新闻资讯。 如果某个APP名义上使用新闻信息,但却推送虚假新闻、虚假信息或者发布广告,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欺骗用户。 如果用户不注意识别,很容易被APP的这种行为所误导,将广告视为新闻,进而被欺骗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。 更为严重的是,新闻类应用充斥着大量违法广告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。 购买假货的用户无处投诉,维权也困难。 新闻应用程序已成为非法活动的“避风港”。

不标“广告”标题夸大其辞、擅用新闻报道截图包装(图3)

我国广告法早已明确规定,大众传媒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。 广告必须具有可识别性,不得引起消费者的误解。 图片、视频、文章如有广告卖挂平台,必须标明“广告”字样。 利用新闻信息作为广告显然是违法的。 互联网不是法律之外的地方。 新闻信息类应用作为从事互联网经济、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,应对自身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,必须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法律法规。 即使背后有巨大的商业利益,也不能放弃应有的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。

不标“广告”标题夸大其辞、擅用新闻报道截图包装(图4)

我们不能允许新闻资讯APP中的非法广告以及APP中的非法广告随意发布。 监管部门必须追究广告发布者和APP平台的责任。 必须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,有效遏制非法APP活动的蔓延。 新闻类APP想要从市场竞争中获利的出发点本身并没有错,但不能为了盈利而无视法律。 否则,就会毁掉自己的品牌,失去信誉卖挂平台,更难以在市场上立足。

不标“广告”标题夸大其辞、擅用新闻报道截图包装(图5)

新闻资讯类APP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,拒绝发布违法广告和虚假信息,利用人才和资源提升服务能力、提高内容质量,才有希望赢得用户的关注和信任,在行业中脱颖而出。市场。 站稳脚跟,获得更长远的可持续效益,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 (文平)